找到相关内容66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杨枝净水洒香江

      佛家的四圣谛告诉我们:苦是客观存在,问题是客观存在。有问题无须害怕,无须恐慌。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,是因为没有解决问题,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。如果找到了问题所在,去有效地解决,最终也就达到了灭谛...

    道圣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05884105.html
  • 唐卡中神秘的三界之旅

    了解生而为人的可贵,就会了解四圣谛的苦集二谛,也就容易了解解脱的灭谛和通往解脱的道谛。了解了三界,才会使在纷繁世事中苦苦挣扎的人们,懂得把握住今生幸福和未来快乐的重要。所以,唐卡不仅仅是一幅画,更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0985683.html
  •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(2)

    ,而证得之灭谛为苦灭之果.故是生灭四谛智.通教缘觉根利,从界内之理契入四谛之境:先体认集谛之苦因当体是空幻的本质,既然苦因是幻即无,苦就不存在.苦既  不生,亦无苦灭.是为无生四谛智.别教菩萨之中道...和集谛.前者之权智所关心的乃俗谛假有之特性,而其特性无非指轮回之苦及苦因,或谓苦,集有无量相,或谓苦,集即蕴含着菩提解脱.  在实智方面,生灭和无生灭二智中的实智照生灭,无生灭四谛境中的道谛和灭谛.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0867303.html
  • 四谛顿、渐现观之初探(2)

    认为起初还是依次悟入的,如楔出楔,就如《成实论》卷3说:  复次,行者不得诸谛,唯有一谛,谓见苦灭名初得道。以见法等诸因缘故,行者从暖等法,渐次见谛、灭谛,最后见灭谛,故名为得道。(大正32?257b)  无为法,但立一灭谛,所以说:“见灭谛故,名为得道”,与大众及分别论者所说相同。其特别提出须先渐次地灭除三种心,才可名为灭谛。此三心即“假名心”“法心”“空心”。[47]这相当于大乘所说的“我空”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0245315.html
  • 生死轮回图

    宫殿。   J图代表灭谛,画着释迦牟尼佛用右手指着日、月,表示离苦得乐的灭谛清净。   想不到一幅画能表达这么深刻的佛学理论:三毒中阴境界、六道、十二因缘、四圣谛……把它画在大经堂的门外,随时...

    千百度

    |十二缘起|轮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0/08200518575.html
  • 西藏佛教的渊源

    许许多多不同的流派,教义就显得更为杂乱了。  “四谛”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。据称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。四谛即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“谛”是真理的意思,四谛就是佛教的“四大真理”。所谓“苦谛”,...条原因:一条叫“业”(干事情),这是致苦的正因;一条是“惑(烦恼)”,这是致苦的助因。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,如果断绝业和惑,苦果自然随之断绝,就可以达到“寂灭为乐”的境界,这就叫“灭谛”。要达到这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41040333.html
  • 想起佛祖释迦牟尼

    教诲。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“四谛”,“谛”的意思是真理,四谛也就是四个“真理”: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“苦谛”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,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。“集谛”指人受苦的原因。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,将愿望付诸行动,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,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,即所谓的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“灭谛”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。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。“道谛”是说如何消灭苦因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95053140.html
  • 《譬喻师》的源流

    ,也是较突出的譬喻经典之一。   譬喻师的学说,也是以四谛为中心组织的,但对四谛的解释却与众不同。例如苦谛,婆娑师认为是五蕴,分别论者以为是有漏八苦,而譬喻师则认定是业惑。灭谛,婆娑师认为是择灭,...只有色、香、味、触四尘是实(声尘是 两物相撞,有起有息,也不是实。这种说既与譬喻师不同,也与有部学说对立。他还提出灭谛的灭,要经过三个次第,就是灭假名心、灭实法心、灭空心。显然这种说法有异于部派佛教的...

    蔡惠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84054165.html
  • 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(二)

    是以十二有支解释生命流转过程,从实相来说,则体现出四种真理四谛,而以我空涅盘(灭谛)为旨归。  十二有支是将人生现象分为十二个部分,而以「绿」字连接,又称十二缘起。绿起所表示的是事物间的因果关系,「起」...  对流转的生活取向相反的趋势,破坏不厶口理的生活,重建合理的,这便是所谓「还灭」。此便为灭谛所诠。  若从缘起的公式上看,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若再加推演,便会构成「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」㈩,...

    吴淑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5065671.html
  • 般若的两种论式----以龙树四句和智者四句为例

    30  基于如上两个基本原因,如来藏系统乃提出了一个新思路。它认  为佛陀所证显的寂灭,既然是一普遍的谛性,于是它便把这谛性凝聚  成佛性,如来法身等等概念。但光是这样讲是不够的,既说佛已证之  灭谛...不曾走向西方存有论的思路。  其次,众生心既是由佛所证显的灭谛收摄而来,则灭谛的内容意  义自也一并被摄入。一般说来,灭谛并不只是佛入灭所显的法身而已  ,法身只是个外延上的概念,佛入灭若不只是灰身泯智...

    谢大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274037.html